各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各部门:
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竞争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物理学科组、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物理实验专项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和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组织委员会研究决定,拟于5月-12月联合举办2024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物理学科组、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物理实验专项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组织委员会
二、比赛类别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涵盖以下三个类别。
1.命题类创新作品
参赛学生从竞赛组委会公布的命题类项目中选题,按要求提交作品。可选题目及作品要求参见附件1: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命题类题目。
2.自选课题类创新作品
参赛学生从竞赛组委会公布的自选类项目中选题,按要求提交作品。题目要求参见附件2.1: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自选类题目;附件2.2:第十一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自选课题类作品评审标准。3.大学生物理实验讲课比赛
参赛学生根据竞赛组委会公布的讲课比赛形式及要求,自选讲课内容,按要求提交
讲课视频。竞赛形式及要求参见附件3.1: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大学生物理实验讲课竞赛细则及评审标准,附件3.2: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大学生物理实验讲课竞赛校企合作通道参赛规则。
三、参赛资格和要求
1.参赛对象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2025年秋季学期在籍本(专)科学生。
2.参赛者以学校为单位选择各类别项目参赛。各校参赛名额限定如下:
(1)每所学校最多可报5+1+1支队伍,其中:命题类(1-4题)最多3支队伍、自选类最多3支队伍、讲课类最多2支队伍,此三种共计不超过5支队伍;命题类第5题(微视频)和命题类第6题(AI+物理实验)每类最多1支队伍;
(2)不同城市多校区且招生代码不同的学校最多可报8+1+1支队伍,其中:命题类(1-4题)最多4支队伍、自选类最多4支队伍,讲课类最多3支队伍,此三种共计不超过8支队伍;命题类5(微视频)和命题类6(AI+物理实验)每类最多1支队伍;
3.每支队伍参赛指导教师不得多于2人,学生最多5人,其中讲课类项目每支队伍的学生最多3人。
4.所有竞赛类别,本年度以前获得过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二等奖(含)以上的学生、其他国家级竞赛二等奖(含)以上作品不得再参加本竞赛。其他作品可以再次参赛。这类作品报名时,必须选上“再次参赛”选项并说明上次参赛年份和获奖等级,提交原来的参赛文档(须删除参赛队伍相关信息),并在新参赛的文档中,明确说明主要改进和提升内容。
对于上一年度获得过讲课比赛一等奖的作品,所在学校在随后的2年内不得再报相同的实验题目参赛。
5.参赛高校负责本校学生的参赛组织事宜,包括组队、报名、格式审查、赛前准备等。参赛队员自备设备、器材和作品,费用由各参赛高校自行解决。
6.每支队伍报名费1000元,汇款方式另行通知(此报名费用仅包含网络初评及远程答辩费用,不包含现场展示环节的会务费)。
四、竞赛组织实施步骤
1.预先公开赛题及要求(附件1、2.1、2.2、3.1、3.2),选手组队在本校进行准备。
2.各参赛高校将赛题要求的参赛资料(包括研究报告、演示PPT、视频资料等)按要求提交至竞赛组委会。
3.各参赛高校在2025年5月15日前,通过网络填报预赛报名表(待5月初发布)。
9月1日 -9月15日向组委会提交正式报名、上传参赛资料、完成缴费,详细方案待第二轮竞赛通知明确。
五、其他事项
1.请有意向参赛的学生加入QQ群975682090,参赛相关资料及后续通知将在群里发布。
2.本次竞赛校内负责人:王刚(电话:13961415281,QQ:292077397)。
理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2025年4月10日